湖北朋来律师事务所

首页 >> 媒体报道 >> 2015年12月11日《楚天都市报》:《“大学生信贷”屡屡变身高利贷》

2015年12月11日《楚天都市报》:《“大学生信贷”屡屡变身高利贷》

发布时间:2015-12-11 17:22:06   来源:楚天都市报   作者:束继泉  

  图文:“大学生信贷”屡屡变身高利贷
  打着扶持创业旗号放贷 社会各界呼吁加强监管
 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:小额贷款广告贴到宿舍门口
  楚天都市报记者束继泉
  大二男生柳晨(化名)找网络平台贷款买苹果6手机,“分期付款”中拆东墙补西墙,最终引来70多万元的高利贷。迫于讨债方的压力,他不得不休学回家躲债。楚天都市报昨日报道此事后,不少大学生也反映自己曾经“中招”。采访中,高校师生、学生家长及相关专家纷纷呼吁:应尽快整顿这些利用大学生的单纯变相发放高利贷的违法行为。
  现场探访
  校园随处可见贷款广告
  昨日报道见报后,多名大学生向本报反映,校园里到处都贴了小额贷款的广告,部分学生也曾有类似遭遇。
  在武汉某学院,记者发现,路边的公告栏基本上被贷款广告侵占。每栋宿舍楼一楼的窗户旁、入口处,也贴着贷款小广告,上面均有“大学生创业助学”、“大学生现金借款”等字样。而在武昌某职业学院一间教室的桌面椅背上,也贴着这种小广告,记者粗略统计大约有30多张。一名学生称,“这种小广告不知怎么溜进来的,不仅破坏环境,还影响心情。”
  武汉某城市学院一名文姓学生称,有时急需用钱,偶尔也会用来“解燃眉之急”。至于这些贷款公司是否有资质、放贷行为是否合法,他一般不会去考虑,“只要利息能承受就行。”
  师生讲述
  不少人一不小心“贷”来麻烦
  随机走访中,武汉多所高校的师生反映,从去年开始,类似的学生贷款广告铺天盖地。不少学生成为其客户,也有人因此陷入高利贷陷阱。
  武昌某大学一名李姓学生称,他今年6月贷款2000元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,2个月利息共180元。贷款到期时,接到几次催讨电话,李同学申请延期一个月。开学时,他终于凑够2180元,但还款时才知道逾期违约金加上本金,已经蹿到了3380元。
  李同学说,他还了2180元后,剩下的1200元仍以每天40元的速度往上叠加。他因此寝食难安,每每电话铃响就害怕是讨债的。折磨一星期后,他忍痛将笔记本电脑卖了1000元,再透支了生活费,终于还清。
  一名不愿透露具体信息的大学男生,也通过电话讲述了他的遭遇。去年秋季,他贷了3000元,借给女朋友开服装店。结果店没开成,钱也被人骗了。被人逼还贷款多次后,他只得打了一张5000元的借条,约定“一月内还清,逾期每天罚息5%”作为缓兵之计。那时他正准备英语四级考试,但每天想着筹钱还款,根本不能安心备考。结果考试没通过,欠款也滚到了将近1万元,他一怒之下与女朋友分手,最终不得不硬着头皮向家里求援,一次性还清了欠款。
  他说,讲这段经历的目的,就是希望大学生不要一时头脑发热盲目贷款,给自己带来没完没了的麻烦。
  知情者揭露
  利用大学生的单纯赚利息
  报道在网上也引发热议。昨日在手机APP“看楚天”的互动评论中,有知情者留言揭露:很多广告打着扶持创业的口号,实际上则是利用大学生涉世不深诱导他们贷款;宣传单上利息一般不高,但实际操作却变成了高利贷,而且逾期违约金高得离谱。
  柳晨向记者讲述自己的遭遇时提到,一些贷款公司刚开始催款并不着急,等逾期一两个月后就开始逼债,主要就是为了收取高额违约金。
  在武昌某大学内一根水泥杆上,记者随手撕下一张“大学生创业贷款”小广告,上面标明“5000—80000利息1分”。记者以大学生的身份致电咨询,贷1万元半年要多少利息?对方答复:本息13000元。记者测算了一下,按照其广告单上宣传的“利息1分”,那么1万元贷款半年利息实际上最多只要600元。也就是说,实际操作的利息,是宣称利息的5倍。
  一些广告单上,除了发布贷款信息,还招聘校园代理和推广员。不少在校大学生被一些网贷公司就近发展成代理,主要参与信息摸排和催讨欠款等工作。
  武汉黄家湖大学城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三学生称,他受雇为北京一家网贷公司做兼职,没有基本工资,只有电话补贴,收入主要靠业务提成。他透露,一般对于逾期不还的“钉子户”,往往由公司外包给讨债公司去催讨。
  各界呼吁
  整治校园信贷乱象
  采访中,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不看好“校园信贷”。湖北大学知行学院老师方晶呼吁,应加强校园信贷行为的管理,给大学生发放贷款前,要先让老师和家长知情。现在大学生获取资助和扶持的正规渠道很多,如果实在要借用外来小额贷款,也要及时提醒他们按期还款,规避陷阱。
  今年6月23日,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就民间借贷问题出台了司法解释,规定年利率没有超过24%的,受法律保护;超过36%的,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。
  对此,湖北朋来律师事务所主任刘源波解释,很多民间借贷的年利率远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上限,这证明很多发放给大学生的贷款本来就是违法的。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也是没有法律效力的,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介入,予以适当减少。
  湖北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勇斌表示,目前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盯上了大学生这一相对单纯的群体,通过虚假宣传误导,让他们陷入高利贷、连环贷陷阱,以牟取高额利润。有的将贷款本息一步步“培养”起来后,甚至动用非法讨债公司逼债。这些虽然属于市场行为,但极不正常,应该予以打击。
  针对目前校园信贷公司鱼龙混杂现状,吕勇斌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资质审核和公示,加大清理整顿和打击力度,还校园一方净土。同时,他提醒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,远离不良贷款带来的隐患与困扰。
  媒体报道来源:http://ctdsb.cnhubei.com/html/ctdsb/20151211/ctdsb2800031.html